“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在以前,过了‘小雪’节气,腌菜是家家户户的一件大事;街边巷口,村前屋后,道地、墙头上、房顶上到处晾晒着大白菜。”绍兴市乡土文化研究会钮钢老师介绍说。
“腌菜”历史
钮钢告诉笔者,中国腌菜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在我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的诗句,“菹”(zū)字,就被解释为腌菜、酸菜。
据介绍,过去绍兴每家每户的堂檐下、柴草房里,都有一只大缸用于腌菜。正如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灶头》一文中说:“灶的南面置大水缸,俗名七石缸,半埋地中,用以储井水,西北又是一只,则是腌菜缸……”丁口兴旺之家,还须腌上两缸,作为家庭常备之菜,大有“畜菜御冬,民事所亟”的古风。绍兴腌菜,早已成为一户人家会“过日子”的象征,所以在绍兴民间流传着一句越谚:“夫妻长淡淡,腌菜长下饭”。
据记载,老祖宗们还在绍兴府城罗门造了一座“观齑桥”,城西还有座“酒务桥”,取“一家之政观于齑,一郡之政观于酒”之意。“观齑桥”寄托了先人的良苦用心,目的是为了使子孙后代不丢掉制作腌菜的习俗。清·平步青在《霞外捃屑》中称:“二物(指腌菜与黄酒)若善,则其他可知矣。”大意指家有腌菜常备,郡城有酒业税收来源,即天下大平也。在绍兴民间,旧时还有年底大缸腌菜鲜美,预示着来年家庭平安、万事如意的说法。
腌制流程
每到秋末冬初,大白菜大量上市,白菜先在太阳下连晒数日,直到晒瘪为止,再将其整齐地堆放于屋角,待到外层的菜叶发黄,便可下缸腌制了。腌菜日期一般选择在小雪前后的单日。下缸前,先把菜缸洗净揩干,接着切去菜头,名为“镝菜头”;随后一层白菜一层盐放入缸内,由人使劲地踩踏;踏到微微有菜汁出来时,再放一层白菜和盐上去,一层一层地放,一层一层地踏;整缸腌菜以一百斤白菜放三斤盐的比例为宜。
过上一周左右,还要再踏一次,谓之“转脚”。然后再压上几块大石头,使重压下的腌菜被盐卤浸渍,不易变质。个把月之后,缸面浮着的黄色泡沫渐渐消失,腌菜便算腌熟了。
初腌熟的白菜叫“新腌菜”,主妇们通常会翻起其中一块石头,取出几棵腌菜,先送给邻居尝尝鲜,然后自家洗两棵,切成一寸左右长短,置于大碗内,菜叶放碗底,菜梗置于上面,便是一碗清香爽口的蒸腌菜了。倘能切上几片冬笋或投入几粒开洋,这碗蒸腌菜更是鲜美可口。腌菜还可与黄豆芽、豆腐干丝、笋丝、香菇、木耳等一起炒着吃,名曰“八宝菜”,是年夜饭桌上一道不可少的菜蔬。
吃到翌年的四五月间,腌菜越取越少,渐渐到了缸底。此时有两种可能:一种变霉,一种变酸。霉的叫“臭腌菜”,酸的叫“酸腌菜”,仍是绍兴人不可缺少的家常菜,因这个季节春笋上市,臭腌菜烧笋下饭,味道勿要太好!
当班编辑:张小凡
审核:张琳
来源:绍兴晚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