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黄金做的卧室。”
小燕子朝四周看了看后轻声地对自己说,随之准备入睡了。
但就在它把头放在羽翅下面的时候,一滴大大的水珠落在它的身上。
紧接着又落下来一滴。
它抬头望去,看见了——啊!
它看见了什么呢?
黄金雕像的双眼充满了泪水,泪珠顺着他金黄的脸颊淌了下来。
他的脸在月光下美丽无比,小燕子顿生怜悯之心。
“你是谁?”它问对方。
“我是快乐王子。”
“那么你为什么哭呢?”燕子又问,“你的泪水把我的身上都打湿了。”
王子开口说道:“我这么高高地立在这儿,使我能看见自己城市中所有的丑恶和贫苦。尽管我的心是铅做的,可我还是忍不住要哭……”
“远处,”王子用低缓而悦耳的声音继续说,“远处的一条小街上住着一户穷人。通过窗户我能看见一个女人坐在桌旁,在房间角落里的一张床上躺着她生病的孩子。孩子在发烧,嚷着要吃橘子。他的妈妈除了给他喂几口河水以外什么也没有,因此孩子老是哭个不停。”
“燕子,燕子,小燕子,你愿意把我剑柄上的红宝石取下来送给她吗?我的双脚被固定在这基座上,不能动弹。”
“伙伴们在埃及等我。”燕子说。
“燕子,燕子,小燕子,”王子又说,“你不肯陪我过一夜,那就做我的信使好吗?那个孩子太饥渴了,他的母亲伤心极了。”
燕子从王子的宝剑上取下那颗硕大的红宝石,用嘴衔着,越过城里一座连一座的屋顶,朝远方飞去。
……
小燕子跳进屋里,将硕大的红宝石放在母亲的顶针旁的桌子上。
随后它又轻轻地绕着床,飞了一圈,用羽翅扇着孩子的前额。
“我觉得好凉爽。”孩子说,“我一定是好起来了。”
说完就沉沉地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
(故事节选于《快乐王子》)
当孩子们听完这个故事,他们的情绪被一层一层地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推到内在最深的至善之处。
孩子们哭了,老师也哭了。
他们共同经历着充满爱、慈悲、至善、至美的情绪,这种内在的情绪和感觉形成了一种氛围,孩子们边默默地流泪边专注地沉浸在故事里。
这时,情绪已经把孩子们带到最高境界的善和美中,可能孩子以后都没有机会再思考这个故事讲了什么,给自己带来的是什么,或者为什么而感动了。
但这种情绪的流动却把孩子带到了一个境界,那个境界唤醒了孩子生命中相同的东西——至善至美,这才是人性。
它将被积淀在孩子自我创造的生命中,像花瓣一样柔软和美好。
在儿童的思维里,一切都是生命,一切都有灵魂。
童话虽然不全然是孩子眼睛所能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样子,但只要他们仍没进入理性时期,童话就是他们内在世界所能感受到的真实。
在童话世界里,孩子们对真善美的故事产生了共鸣,这是基于孩子自身的生命特征。
在孩子的生命中,情绪专注于引领生命的本源,协助创造适合这个物质世界生存的自我。
他们的特征就是创造,所以他们可以敏锐地感知美、善和真。
而故事通过语言携带着的精神能量,营造了一种情绪的意境,孩子就和这种情绪的意境融为一体了,这种一体带着孩子的情绪升化。
对于精神,人有一种天赋的嗅觉,像植物敏感于光,狗敏感于骨头一样。
对于尚未发展成熟和创造出自我的儿童,精神情绪和精神感觉可直接把他们引领到一个超越现实的更高的精神世界。
他们会领略和体验。
虽然还不会用认知去进行分析、归纳、表达,但精神情绪已经为他们创造出了一个更高的生命背景和底色。
能营造这种意境的,就是爱。
而这才是孩子成长的途径,这才是教育。
教育不是说教,不是用洪亮的声音将道理填入儿童的头脑,不是由成人的教导而去建立美和道德。
而是这一刻,孩子被一种意境的光辉照耀,变化就在孩子的心中发生了,一种情绪把孩子心中本来就有的真善美的情思从现实的情景中固定了下来。
这是孩子在童话故事营造的意境中自由成长的结果。
但是,如果成人在陪伴孩子一起阅读童话故事的时候,光把注意力放在知识的灌输上,并教科书般地给孩子解释里面的知识和词语,这种情绪氛围就无法营造出来。
不仅会直接破坏孩子的精神情绪和精神感觉,也会阻碍了孩子内在的升化。
所以我们要相信,好的童话故事能为孩子带来最好的灵性和精神的滋养,也是孩子最好的心灵慰藉。
‖ 文章理念参阅自孙瑞雪老师,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